首页 / 新闻中心

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发展新阶段的特征

来源: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时间:2018-08-08 点击数:0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书记副院长孔祥智教授

2012年6月16日在驻济机构第二次农经沙龙活动下的演讲

(宫同瑶根据记录整理,王蔚较正。已经本人审阅)

在讲之前,说三句话。第一句,热烈祝贺山东财经大学成立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热烈祝贺我的老同学,论语**,成为这个中心的负责人。第二句,感谢山东财大,感谢我的老同学,给我发了个聘书。我会把它珍藏起来(注,孔教授为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高级顾问)。第三句,非常高兴借这个机会看到了很多老朋友和新朋友。尤其是看到了我的老师,王家传老师,精神很矍铄,身体很健康。看到了母校的院长,掌门人,胡继连教授,也是我的老师,比我高一届,给我当了一年老师,当然也很矍铄,更矍铄。也看到了很多同班同学,很高兴,相当于一个聚会。这种聚会我是很愿意来。

很抱歉,我当时给王蔚报的题目是去年研究的一个课题,我拿来的却不是这个题目。幸亏不是太正式的场合,要不人就丢大了。我带来的题目是《农业与农村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及趋势》。这是去年农业部资助我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今天想借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主要讲一下农业与农村发展新阶段的特征。

这个题目,是我和几个朋友已经聊过多次,最后设计出来的。总体来讲,我们判断,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出现了一些方向性的变化,由此我们认为,04年前后,中国农业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然,这个论断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是在圈子(指农经)里头,大家还是觉得挺不错的。这个新阶段的特征,我总结了八点,八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农业农村制度安排从被动调整到主动设计这样的阶段。具体说来,就是04年以后,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国家财政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04年的“一号文件”开始,再度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这一点农口的人都比较兴奋。1982—1986年,这五年的“一号文件”关注农业农村问题。从04年开始,连续九年,都是关注农业农村问题。温家宝总理表示,在他任职期间,每年的“一号文件”都要关注农业农村问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他最后一年,还要关注农业农村问题。以后就不知道怎么样了,但这十年,从04年开始,高度关注农业农村问题。04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判断。这个判断很重要,他是这么说的: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之前,工业的发展靠农业来支持,城市的发展靠农村来支持;工业化以后,正好发过来,农业的发展靠工业来支持,工业要反哺农业,由此,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制度创新。中央还提出了针对农村的“多予、少取、放活”这个惠农政策,算是一个大的政策思路。反映了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要求落实在04年起的“一号文件”中,感觉非常实在。我们的看法是,这种主动和被动,实际上是反映了执政理念的变化,更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毛泽东时代就不重视农业吗?当然不是,那时没有这个财力。在朱镕基时代不重视农业吗?也不是,那十年正好处于转折期。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谈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很不容易。转折过去以后,才有了胡温时代的到来。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新世纪之前,历次关于农业问题的改革。比如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实际上,完全是由农村发起,农民自己发起的。比如,小岗村,我们一直保持很密切的联系。我们人民大学还挂了一个科研基地的牌子。我们了解到,当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同志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政策报告。我们当时高考的时候,都是要背下来。这个题目,我是一直都记住了。当时安徽比山东还要穷,当然山东也很穷。安徽在具体学习的时候,就问到底怎样实事求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要符合当时的制度安排,到底该怎么办。于是,在凤阳县,就是小岗村所在的县,朱元璋的家乡,提出了承包到生产小队的想法。生产小队就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大概就是这样。小岗村是一个自然村,当时村里只有二十户人家,有两户出去讨饭了,实际只有十八户人家。我们知道,在人民公社时期,生产小队就是一个基本单位,就是以生产小队为单位进行生产及分配等。那承包到生产小队有什么意义呢?本来我们二十户人家就在一起,生产分配,还说承包,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就承包到户。队长当时就说,承包到户这个风险就太大了,说不定就要坐牢。反正当时也是活不下去了,如果你坐牢了,我们就负责把你的孩子养到十八岁。于是就分,当然以后就得到了全国认可,中央的认可。小岗村就成为农村发展改革的发源地。实际上,很多村都是与它同时进行改革。后来,小岗村就建立了一个“大包干”纪念馆。肥东县也有一个“大包干”纪念馆,我去过那个地方。去肥东调查,他们硬要让我去看,说我们也有一个“大包干”纪念馆,我们比他还早,实际上都差不多。总要选一个地方,总要选一个典型,就选了小岗村。后来,就有一个新华社记者去采访。我们今天也有新华社的记者朋友。他问,你们当时开会的时候说把孩子养到十八岁到底有没有凭据啊?老百姓就说了,我们这是说了就算的,能有什么凭据?我们农民开会还有什么记录啊?那记者说,这么大的事竟然没有个记录。于是他根据农民讲述的情况,自己起草了个协议,找他们之后盖了章,就是现在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的一个文献,国家级文献。所以,这是个伪造的东西。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中国农业、中国农村、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是农民自己发起来的。国家被动认可,慢慢往后推。所有的农村改革,包括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包括允许劳动力流动,1985年之前,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70年代之前,如果农村劳动力到城里,那是投机倒把,要抓起来,要批判,甚至要坐牢的。那么后来,慢慢就开放了。允许自带粮食到小城镇就业,如果你能找到工作的话。现在又允许到大城市。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在两亿五千万,我个人判断,加上家属,得有三个亿,一点问题没有。户籍制度慢慢放开,实际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被动的。这些改革都是农民推动向前,政府被动后退的结果。

但是,新世纪以来,这个特征出现了变化,尤其是04年以来,胡总书记做出了“两个趋向”的判断之后,应该说基本上所有的政策都是以主动设计为主要特征。比如说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从00年开始。00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是在安徽做试点。由于农民税费负担过重,在座的梁文跃,他给我讲这个故事。农民负担过重,后来又有计划生育,流传“上吊给你绳,喝药给你瓶”,你死就死。干群关系一度紧张。怎么办?要进行改革。改革就要选择一个地方试点,要选一个大省,就选安徽做试点,第二年江苏主动要求进行试点。到后来,就慢慢扩展到其他省份。这是很好的事情,大家都觉得很好。减轻了农民负担,大家有点钱了。开始是被动的,后来就慢慢变成主动的了。2004年中央提出了农村税费改革的部署,提出到2006年底完成税费改革。从04年到06年只有两年的时间,时间很短。实际上,我们知道,到05年底就已经取消了农业税。2006年底,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废止了从53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税条例。当时,新华社记者有一个报道,说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以来,2600年的农业税的历史被终结了。我查了一下,2600多年就是从山东开始,齐桓公制定的初税亩。其实,在初税亩之前几千年,从奴隶社会,甚至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就出现不同形式的农业税收,有劳役地租,有实物地租,总之是有农业税。只不过,有文字记载以来是从山东开始。孔子对此高度赞扬该项制度,因为,它落实了从初税亩以后,中国农业税收基本上固定在什一税。我们知道,什一税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当然重的时候可能是什五税,就是15%,有的时候也到了30%,20%多。我们的税收到了30%多,很高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高,封建王朝也只有明王朝灭亡的时候才有这有高。这么高的农业税了得吗?必须改。

我们说,农业补贴现在有四大补贴。我的看法,这完全是政府补助,强农惠农。农业补贴,四大补贴中最早的是良种补贴。良种补贴来源于2001年农业部有一个大豆振兴行动计划,要振兴大豆。当然我们知道,大豆最终是振兴不起来了。当时,农业部发布行动计划的时候,就有人说“振兴”这个词用的太不好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凡事需要振兴的东西,最终肯定振兴不起来。这个词太不吉利了。果然,大豆不仅没振兴起来,反而全产业沦陷。为了实施这个行动计划,2002年第一次在东北三省大豆主产区对一千万亩大豆进行良种补贴,每亩补贴十块钱,一千万亩一个亿。这是第一年2002年。2003年扩大到小麦。以后又扩大到玉米、水稻,都扩大了。现在又扩大了棉花、马铃薯、藏区青稞、花生,林业也是良种补贴的一部分。去年已经到了150个亿。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同志就讲,所有这些补贴,刚开始投入一个亿,就觉得是很多钱,认为这样能持续下去吗?一直到后来的几十亿、上百亿,这说明国家财政实力增强了。再看农机具购置补贴。从文件上看是从04年开始实施的。实际上,从上个世纪末期就开始实施了。最早的时候,是农业机械化政策的辅助措施。自04年后纳入到农业补贴的范围。04年补贴10个亿,08年补贴40个亿,到去年补贴175个亿。这对山东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项补贴是种粮直接补贴。种粮直接补贴也是从04年开始实施。对秋粮和夏粮每亩地补贴十块钱。补贴标准没有大幅度提高,但补贴的范围不断扩大。04年补贴116亿元,去年补贴190亿元左右。第四项农业补贴是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这是各种补贴里数额最大的一项。这是为了应对粮食价格增加以后,农资价格也跟着涨价的现象。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追不上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国家就推出了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这项补贴也是从04年开始的。06年补贴180亿元,去年补贴860亿元,增长速度非常快,已经超过了前三项的补贴总额。为了应对石油价格上涨对农民造成的损失,国家临时决定对农民补贴243亿。年初的时候预算已经做出来了,给农民的钱不会减少。四项补贴加起来,给农民一亩地补贴190块钱。190块钱不算很多,一家就算经营10亩地,也不过两千块钱。这不算多,主要是我们农民数量太多。前几天,有的官员指出,我们国家14亿人,9亿是农民,5亿是城市居民,让5亿人补贴9亿人难度太大。我说,如果换一种思路,在国民收入里,在GDP里面,农业增加值占比10%,用90%补贴10%,9补1有什么问题?当然,尽管如此,我们现在对农业的补贴还是一个产业发展补贴。虽说补贴某种程度可以转化为收入,但农民收入不能依靠补贴,依靠补贴是做不到的。一家才2000块钱不到,所以补贴对收入有贡献,但不是很大。

除了这四大补贴之外,还有其他的惠农政策。比如农业保险费用。农业保险费用从2007年开始实施,当年财政安排10亿元,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09年是179亿元,补贴的品种最早是玉米、水稻、小麦、棉花等,现在又扩大到大豆、花生、油料、能繁母猪和奶牛。我根据我的调查,农业保费中最成功的还就是能繁母猪和奶牛。能繁母猪就是能繁殖的母猪。母猪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这个生产资料可能值几千块钱,甚至上万块钱。奶牛也是这样,一头也要一万多。如果得病死了,农民就亏大了,因此要上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从2003年开始施行。试点的时候,中央和地方政府各出10块钱。而05年,我在福建调查,当然福建相对比较有钱了,省政府拿10块钱,市政府拿10块钱,这样就30块钱,农民还是该拿多少就拿多少。当时,我们觉得标准太低,就算农民再拿30块钱,才60块钱,一年60块钱对于看病吃药能起到多大作用。去年,中央政府拿120块钱,今年中央政府拿200块钱,地方政府再增加,农民再出点,大概500、600块钱就差不多了。原计划2010年实行全覆盖,实际上2008年6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2008年3月,温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08年底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也就是“新农保”。总体来看,水平很低,基础养老金只有55块钱。但上不封顶,农民可以随意交,交多了自己领的也多。温总理在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年底实现全覆盖。这种全覆盖是指县级的全覆盖。根据国发【2009】32号文件,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一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现已扩大到所有农村地区。这对于之前上不起学的学生来讲,意义非常重大。我国对农民的扶贫标准也在提高。比如,2006年,标准是858块钱,去年标准是2300块钱,这是以2010年的不变价作为基准。还有一项很有意思的基金,测土配方基金。这项基金的设立是,2004年温家宝总理去湖北视察。其中,有一个农民姓曾。当然他们谈了很多问题。最后,温总理问曾对政府有什么要求。曾说种地不知道该施什么肥、该施多少肥。温总理就说,这个问题简单,测一测就知道了。总理对农业部部长说这一任务应该由你们来解决。因此,设立了测土配方基金。所以,有人说这一农民的贡献很大。当年,测土配方基金只有几亿元,07年达到了9亿元。07年这个项目普及到了其他县。10年这个项目覆盖了2500个村,受益农户达到了1.6亿。去年,这个项目基本实现全覆盖,为1.7亿农户提供免费的测土配方服务。对于农药残留、化肥残留等问题,有很多原因,但关键是农民不知道该使用多少化肥、农药。测土配方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个特征,农产品总量紧平衡,部分品种呈现结构性短缺。1998年,国务院对农产品供求有一个判断,是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这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个相当准确的判断。199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1万亿斤。我国粮食以1000亿斤为台阶稳步上升。1978年是6095亿斤,1982年是7090亿斤,1984年超过8000亿斤,1993年超过9000亿斤。新世纪以来,自2004年起至2011年,我国粮食取得八连增。从07年开始,连续5个年份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去年产量是11424亿斤,超过了11000亿斤。那现在的一万亿斤跟96年的一万亿斤一样吗?不一样。96年的粮食产量是10900亿斤。但当时的消费只有9000多亿斤,不到1万亿斤。当时畜牧业没有发展起来,剩余的粮食很多都用于出口。现在,我国的畜牧业发展起来了。我国现在的直接消费、间接消费已经超过了1万亿斤。所以,两个一万亿斤是不一样的。不比前几年,今年没有大的旱灾、洪灾,粮食九连增已成定局,山东、河南各地夏粮均报丰收。尽管人均消费的粮食量下降,但是,消费结构的变动使得我国粮食供不应求。

未来粮食的生产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耕地的减少。要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我国现在每年播种面积是23.5亿亩,其中16亿亩种粮食,其他用于蔬菜、水果的种植。如果不保红线,土地根本不够用。此外,工业化及城镇化对土地的压力非常大。合并村庄,农民被上楼,很多地方都在做,表面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并非如此。如成都郊区造楼,农民住上楼,楼下还有猪圈!这完全不是农村的生活方式。针对农民建小产权房的问题,同样也是表面上有利于农民,实则不然。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土地板结等质量问题严重,水土流失的面积并未得到有效治理。目前,646个县水土流失面积严重,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还要多!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为GDP的2.25%。沙漠化、荒漠化的面积尽管没有再扩大,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我国是全球水资源最短缺的13个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很多地区年均降雨量不足500毫米,甚至小于300毫米,由于阳光充足,水汽蒸发量很大。每年由旱灾、洪灾造成的粮食损失严重,此外,农民存粮的损失率至少在10%左右,在500亿斤左右。还有餐桌浪费等问题。农村劳动力年龄值得重视。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0岁。4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这样的农业不大可能会有前途。中国台湾(平均60岁以上)、韩国农村也存在同样问题!农业生产的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近10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了接近40%,物质成本上升了50%,现金成本提高了接近50%。

此外,四种粮食作物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不同。小麦和水稻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不大,基本自给自足,也进口一些加麦,出口水稻到日本。对大豆而言,90年代之前,我国大豆一直出口,到了90年代末期,出口量越来越小,进口量开始增加,所以农业部发布大豆振兴计划。07年进口3000万吨,08年进口3700万吨,09年进口4255万吨,10年进口5480万吨,11年进口5250万吨。不仅如此,我国每年还要进口800多万吨的植物油,包括大豆油、橄榄油、蓖麻油(去年进口15万吨)。必须看到,我国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并没有因大量进口而减少!因此,并不存在国产大豆产业损害问题。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不同。国产大豆用于做豆腐,东北大豆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但是出油率只有16%左右。大豆主要从巴西、阿根廷、美国进口。进口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在35-37%左右,但出油率在20-22%左右。进口大豆涉及转基因问题。大豆转基因与蛋白有关,并不存在于油脂中。但大豆豆粕用做猪、牛饲料后,转基因对人的间接影响就呈现了。目前,大豆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85%,国内80%的大豆压榨企业基本掌握在国际四大粮商手中。从价格波动来看,因为进口量大,国内大豆价格与国际大豆价格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虽然进口量相对较少,但玉米也是一样。去年玉米进口量是157万吨,2010年几乎没有进口。此外,我国还进口一种烤干了的饲料(生产生物乙醇后的余料),去年进口了159万吨。1996年我国发布了中国粮食政策白皮书,承诺我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综合起来看,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了90%。通过计算得知,如果我们生产2011年我国净进口的种植业产品,我国还需要6.3亿亩耕地(东北三省耕地面积加总是3.2亿亩)。因此,我国不得不进口。2004年之前,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顺差,农产品出口创汇;04年后,农产品贸易逆差增大。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拥有竞争优势,但由于国内需求旺盛,我国不得不进口畜产品。以禽类产品为例,去年出口15亿美元,进口90亿美元,净进口75亿美元。单从种植业来看,单纯进口并非坏事,对国际市场影响也不大。比如,进口棉花在21-22%左右(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30%),我国使用进口棉花做服装出口到国际市场。但是,大豆进口量占国际市场的55%,对国际市场影响很大。

第三个特征,农业生产成本持续走高,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全世界农产品将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中国从2006年以后真正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2006年以来,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将近40%。中国、美国、日本每公斤水稻的成本分别为1.38元、1.53元及18元;每公斤大豆的成本分别为2.69元、2.41元和22元;中国和美国每公斤小麦的成本分别为1.34元和1.74元。对50公斤的生猪而言,我国散养的成本是524元,规模化养殖的成本是517元;美国的成本是476元,日本的成本是1000多元。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的占比为33%,因此,与美国、日本相比,我国的农产品成本主要高在劳动力成本上。

第四个特征,农产品价格波动性上涨,影响因素越来越重要。粮食产品的价格波动较稳定。发改委网站每年公布下一年的最低收购价格,每年上升7%左右。除了粮食价格以外,比如猪肉,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为农民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信息,充分的信息可以熨平部分市场波动;二是发展农民合作社。

第五个特征,农村劳动力有限剩余,农业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农村劳动力总量在5.3-5.5亿,进城务工加就地就业的劳动力在3亿左右,农村劳动力还有2亿多的剩余。据有关测算,农村劳动力有1亿就可以进行农业经营。这样,还剩余1亿农村劳动力。但是,这些剩余体现在年龄较大的劳动力身上,而不是年轻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在高文化劳动力短缺、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归结起来,就是“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第六个特征,农业组织化进程加快,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在近10年来,整个农业组织化水平进程加快。比如养猪业,出栏头数大于50的养殖户或养殖场出栏占比在60%以上,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提高。养鸡业也是如此,商品化养鸡都呈现规模化养殖方式。除了南方山区,奶牛养殖完全实现规模化。由于土地流转速度加快(流转的土地占全国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7%),种植业中也形成了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及农业专业合作社,此二者并日益承担重要角色。

第七个特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11年,农业部公布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数字是53.5%,这表明,今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更多将依靠科技进步。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的概念处在不断变化中)。种子统供率达到了66%。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2%。

第八个特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双增长的格局基本形成。90年代之前,农民收入主要靠工资性收入。04年以来,工资性收入占46.2%,家庭经营收入占40%。家庭经营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对农业的投资,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孔祥智教授“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之学术报告简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博士 郭晓燕 2012年6月17日

2012年6月16日上午,孔祥智教授在山东财大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做了题目为《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的报告。孔教授深刻、精辟的论述了新阶段农村的八个基本特征。由于时间的原因,孔教授对个别特征和趋势没有来得及展开论述,下面简要列举学习本报告的情况:

首先,深刻论述了新阶段农业、农村制度安排的特征。孔教授指出自2004年以来,农业、农村制度安排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由之前的被动调整变为主动调整、设计。这一转变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执政理念的转变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势的判断,指出2004年之前我国工业发展靠农业支持,城市的发展靠农村的支持;2004年之后农业的发展要靠工业的支持,农村的发展要靠城市的支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财政自2004年连续9年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这充分体现除了国家对农业、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孔教授从农村税费改革、农业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扶贫标准、测土配方基金等方面深刻、详细的论述了新阶段农业、农村制度安排由被动调整变为主动调整这样一个鲜明的特征。

第二,农产品供求总量紧平衡。孔教授指出,虽然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8年增产,其中有些年份超过1亿万吨年产量,我国粮食增产的同时存在耕地总量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年龄不断增大以及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

上述说明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变化特征,我国粮食等农产品消费的总量、方式和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而使得我国农产品供求总量紧平衡,结构上的矛盾不断深化。如果从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说明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可能更全面。

第三,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上升。孔教授通过与美国和日本比较,指出农业生产已经到了高成本的时代,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要素投入量的增多还是人工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各占怎样的比重?

第四,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第五,农村劳动力供给下降,结构性短缺。孔教授指出我国劳动力总供给量不断减少,同时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短缺、季节性劳动力短缺以及区域性短缺等问题并存。第六,农业组织化进程加快,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孔教授指出随着畜牧业、种植业规模化,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不断出现。

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孔教授没来得及进一步展开详细论述,有机会的话期待下一次听到孔教授精辟的报告。

第七,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2011年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3.5%。由于时间紧迫,孔教授没来得及向我们介绍农业各方面的科技贡献如何?良种、良法和机械化程度等的贡献率情况如何?目前农业科技贡献是否存在瓶颈?如何克服?等问题。

依靠科技将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根据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即我国面临耕地总量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年龄不断增大以及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问题,确保我国农业长期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靠科技,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等,缓解农业资源短缺对我国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影响。

第八,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比上年增长17.9%,实际增长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家庭经营性收入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呈现出双收入增长格局。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消费也在不断的增长。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221元,比上年增加839元,增长19.2%,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2.6%。农民各项消费支出的数额普遍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但是结合农民的消费情况可知,整体上农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多改善。报告是否应加入对农民消费情况的论述?

总的来说,孔教授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较系统、全面了解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希望以后能够听到更多孔老师的报告。

机构名称: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所属行业:研究机构>学术/科研

联系方式

联系人 : 王老师
手   机 : 18878454657
固   话 : 0531-82617962
传   真 : 0531-82622491
地   址 : 山东省济南市舜耕路40号德馨楼
值班QQ 在线留言